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88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5篇
  2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0 毫秒
1.
关注特殊人群糖尿病治疗中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妍 《中国医刊》2003,38(7):3-4
根据 1995年WHO的评估 ,2型糖尿病的患病人数 ,印度、中国和美国居于世界前 3位 ,在未来的30年中仍将以这种趋势高度的增长 ,且发展中国家增长的速度更大 ,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寿命的重要疾病。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 ,2型糖尿病也将成为流行性疾病而备受关注。目前中国已有近 4 0 0 0万的糖尿病病人 ,其中绝大多数 (90 %~ 95 % )为既有胰岛素抵抗又有 β细胞功能衰竭的 2型糖尿病 ,其主要的危害为大血管和微血管的合并症 ,由于 2型糖尿病患者中只有血糖增高的表现者仅占 10 % ,而多数是伴有代谢综合征的其他危险因素 ,例如高血压、脂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胰岛素瘤的临床表现特点,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0月至2006年4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手术且术后病理诊断的胰岛素瘤10例临床资料。结果 (1)10例患者均表现有晨起或饥饿时发作性出冷汗、心慌等交感神经兴奋及头晕、乏力症状,其中9例进食或喝糖水后可缓解。9例有晕厥、昏迷等意识障碍,6例有惊厥、抽搐或癫痫发作,5例进食多且体重增加超过10kg。(2)8例血糖〈2.8mmol/L,7例胰岛素血糖比值〉0.4,9例胰岛素修正释放指数〉100。(3)B超、CT和术中探查阳性率分别为30%、60%和100%。结论 典型低血糖症状、Whipple三联症和胰岛素血糖比值、胰岛素修正释放指数是胰岛素瘤定性诊断主要依据,术中B超结合术中探查和脾门静脉分段取血是最有效的肿瘤定位手段。临床表现典型而影像学检查阴性病例应考虑剖腹探查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D26/DPPⅣ、半乳糖凝集素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其联合检测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了114例良恶性甲状腺肿瘤组织中CD26/DPPⅣ及半乳糖凝集素3的表达。结果CD26/DPPⅣ及半乳糖凝集素3在正常甲状腺组织中无表达,在甲状腺腺瘤及滤泡癌中少有表达,在大多数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相对于甲状腺腺瘤而言,CD26/DPPⅣ诊断乳头状癌的敏感性、特异性、诊断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kappa值分别为86.8%、97.2%、90.4%、98.3%.79.5%及0.80,半乳糖凝集素3分别为97.1%、91.7%、95.2%、95.7%、94.3%及0.89。结论CD26/DPPⅣ及半乳糖凝集素3均是甲状腺乳头状癌较为可靠的标志物,可以辅助常规的病理检查进行乳头状癌与腺瘤的鉴别诊断,它们在甲状腺滤泡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对胰岛β细胞内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denosine-5'-monophosphat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 CoA carboxylase,ACC)磷酸化的影响,以及球形脂联素对AMPK和ACC磷酸化的作用.方法:培养INS-1胰岛细胞系,用5 mmol/L葡萄糖和0.25 mmol/L游离脂肪酸处理,确定在不同时间对AMPK和ACC磷酸化的影响;观察不同浓度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对AMPK和ACC磷酸化的影响;在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存在的条件下观察AMPK的药理激活剂氨基咪唑-4-甲酰胺核苷酸(AICAR)和球形脂联素对AMPK和ACC磷酸化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都能够在60 min时抑制AMPK和ACC的磷酸化水平,采用AMPK的药理激动剂AICAR能够明显升高AMPK和ACC的磷酸化水平.2.5 mg/L球形脂联素可以使基础状态的AMPK和ACC磷酸化水平分别增加23%(P<0.05)和50%(P<0.05).在5 mmol/L葡萄糖的基础上加用球形脂联素使AMPK和ACC磷酸化水平分别增加1.4倍(P<0.05)和3倍(P<0.01),在0.25 mmol/L游离脂肪酸的基础上加用球形脂联素使AMPK和ACC磷酸化水平分别增加3倍(P<0.05)和5倍(P<0.01).结论:在体外培养的胰岛INS-1细胞中,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能够降低AMPK和ACC的磷酸化水平,而AMPK的药理激动剂氨基咪唑-4-甲酰胺核苷酸(5'-aminoimidazole-4-carboxamide riboside,AICAR)和2.5 mg/L球形脂联素可以提高AMPK和ACC的磷酸化水平,此作用可以进一步增强胰岛β细胞内的脂肪酸氧化水平,减轻甘油三酯聚集,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5.
垂体瘤患者术后进行垂体功能的评估可以及时地对垂体功能减退者进行合适的替代治疗.但我们当前的临床现实是能够接受恰当的术后评估的患者还不到50%.只有加强内分泌科与神经外科医师的技术互补协作以及三级医院医师和基层医院医师的密切联系,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才能弥补当前垂体瘤治疗存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6.
李桂  李伟  李君  孙文秀  于重燕  曹立云 《华西医学》2021,36(11):1578-1584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探讨糖尿病患者皮下脂肪增生的发生率,为预防和减少其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并辅以文献追溯法和手工检索,检索建库至2021年9月有关糖尿病患者皮下脂肪增生的相关文献,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4.1和R3.3.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0篇文献,其中中文0篇,英文10篇,包括研究对象20277例,糖尿病患者皮下脂肪增生的发生率为53%[95%置信区间(44%,62%)],纳入研究间的异质性较大(I2=99%,P<0.00001).单个协变量和多个协变量的meta回归分析发现发表年份、研究范围、研究地区、样本来源、研究中心、样本量可解释的异质性占51.6%.结论 糖尿病患者皮下脂肪增生发生率高,亟待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来预防、诊断和治疗糖尿病患者的皮下脂肪增生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7例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癌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癌的临床特点、组织形态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例肾上腺皮质癌中皮质醇增多症1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2例,无功能性4例.7例均为肾上腺超声诊断,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癌.6例进行随访,随访时间(21.7±20.6)个月,死亡3例.结论 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癌罕见,诊断依据病理学及免疫表型,多为无功能性(57.1%),亦可表现内分泌功能异常(42.9%),非低恶性度肿瘤,治疗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8.
Xu X  Zhao M  Zhang Y  Guo X  Wang H 《中华内科杂志》2002,41(6):404-407
目的 研究丙基硫氧嘧啶(PTU)引起的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阳性小血管炎的临床病理表现及其靶抗原。方法 对我院近年诊治的4例PTU引起的ANCA阳性小血管炎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以纯化的7种已知的ANCA靶抗原蛋白酶3(PR3)、髓过氧化物酶(MPO)、人白细胞弹力蛋白酶(HLE)、乳铁蛋白(LF)、组蛋白酶G(CG)、杀菌/通透性增高蛋白(BPI)和天青杀素(AZU)为固相抗原,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的靶抗原及治疗前后抗体滴度的变化。结果 4例病人中男女各2例,平均年龄30(11-57)岁,服PTU时间7-60个月。4例均有肾脏、肺脏、皮肤、关节肌肉和血液系统等受累,均为p-ANCA阳性,患者血清均识别MPO、LF和CG;3例识别HLE、AZU,2例识别PR3;无1例识别BPI。多数抗体滴度高,可大于1:25600;而服PTU无小血管炎临床表现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病人的30份血清均为阴性。肾活检2例为新月体性肾炎,2例为轻微病变,免疫荧光检查均为阴性。4例患者均立即停用PTU,3例应用免疫抑制剂,1例行血浆置换。4例小血管炎的临床症状均得以缓解,但1例晚期新月体肾炎患者发展为慢性肾衰竭而依赖透析。停药和治疗后各种抗体滴度均有所下降,但多未能短期阴转。结论 PTU可引起ANCA阳性小血管炎,其自身抗体可识别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多种已知的靶抗原;及时诊治,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代谢控制的重要内容为血糖监测,由于其直接关系到糖尿病的治疗,因此测血糖方法的准确性和便利程度一直是临床医生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对B.BRAUN OmnitestR电子感应血糖仪的精确性进行了评估,探讨其精确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urrent state of glycemie control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ho have received oral antidiabetic agents in the out-patient clinic,and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optimized regiments of gliclazide modified-release tablets (Diamicron MR, SERVIER, Tianjin) in patients with failed glycemic control (HbA1c 6.5%). Methods Th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were enrolled from 54 hospitals in more than 20 cities and received long-term (more than 3 months) oral antidiabetic agents. HbA1c was measured and the success rate of HbA1c reduction was evaluated. The patients who failed to achieve glycemic control (HbA1c 6. 5%) and received daily multiple-dosing insulin secretagogues were provided with the optimized treatment regimen, consisting of replacing daily multiple-dosing insulin secretagogues with single-dosing gliclazide sustained-release tablets.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were evaluated after three months treatment. Results The survey of glycemic control revealed that the mean HbA1c of 5 586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was (7.97±2.89)% ,and the success rate (HbA1c≤6.5%) was 14. 1%. Further more, HbA1c decreased from (8.23±4.00)% before optimization to (6.86±2.24)% after optimization with the average decrement of 1.37% (P<0. 001) and the success rate was raised to 34. 1%. The gliclazide modified-release tablets were well tolerated by most patients, only 2.6% of whom were reported to experience unconfirmed hypoglycemia. Conclusion The success rate of glycemic control was low in Chinese out-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receiving oral antidiabetic agents in the clinic. The optimized regimen of gliclazide modified-release tablets taken once daily can down-regulate glycemic levels and increase the success rate of HbA1c reduction,and thus plays efficiently and safely a key role in the optimized manage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